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黄河流域生态保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来源: 时间: 2021年06月16日 08:55编辑:甘肃发展研究院

黄河流域生态保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张希君[1]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北方东、中、西三大地理阶梯,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密集区和一带一路陆路的重要地带。黄河流域自然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土地、能矿、生物等资源禀赋区域差异明显。目前,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是我国生态安全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中央于 2019 年提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都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金融尤其绿色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液和润滑剂,能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劲支撑。

一、绿色发展滞后是黄河流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向东、由高到低的三级阶梯。黄河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的66个地市(州、盟),其中多个省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重合。 2019 年黄河流域人口总量为 3.24 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 23.31%2018 年黄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为 19.4 万亿元,占全国 GDP 总量的比重为 21.55%,上、中、下游地区占流域 GDP 的比重分别为 14.54%21.27%  64.19%

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较大。黄河流域多以传统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是不可替代的煤炭、油气、新能源基地,特别是中上游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富集,主导产业高耗能、高耗水、排污量大问题突出,规模以下企业用水效率低、耗能排污问题较为突出。2018年,陕西省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8.2%,占比实现连续三年上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电力、化工等行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3.7%。甘肃省近年来石化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持续上升,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甘肃省第二产业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为主,整体创新驱动力不足且民营经济贡献度较弱,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缓慢。

    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滞后,产业构成以第二产业为主体,其中初级加工业占比较高,能矿资源采掘业特色突出;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沿海地区;第一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草原牧业特色鲜明。流域内部发展差距较大。

总之,黄河流域人口和资源丰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沿黄九省区大多为西部省区,各省份间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同时,黄河流域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的矛盾,如上游的生态退化问题、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和下游的水旱灾害问题等。近年来我国将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大黄河治理力度,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发展质量还有待提升。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将为沿黄地区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也离不开金融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力支持。

二、强化顶层设计,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金融支持平台。

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和润滑剂,是统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经济增长、文化传承创新和整体脱贫等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因此,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大力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是沿黄区域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职责和神圣使命,也为地方金融机构经营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建议国家部委层面成立综合协调机构

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出台具体的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在利率定价、风险与不良资产监管、银政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等方面向黄河流域金融机构予以倾斜,增强金融服务的市场内生性和可持续性。支持金融机构加大与政府、企业、科研等部门的合作力度,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共同把关筛选入库项目,动态调整,合力支持跨地区项目库项目落地。 

(二)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

黄河流域内大多数省区经济欠发达,无力拿出更多治理资金。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是保障黄河流域大治理、大保护的关键措施。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了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的要求。目前应尽快启动相关工作。建议在国家有关部门主导下,由金融机构、以及黄河流域甚至流域外具有较强实力和河湖治理经验的企业共同发起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定位为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作为筹资平台,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黄河流域治理保护。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重点投向黄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和下游湿地和河口滩区治理、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绿色环保及能源革命创新技术等领域,全力支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同时要谋划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战略性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黄河流域治理保护,解决治理保护中的资金瓶颈制约问题,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要求。

(三)成立黄河绿色发展银行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资金需求是巨大的,除直接融资外,仍然需要大量的低成本间接融资,以适应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设立黄河绿色发展银行是必要和正确的选择,可以为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集群建设升级服务。

黄河绿色发展银行应定位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双重特征,以政策性支持为主。黄河绿色发展银行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为已任,具有开发型功能的国有金融机构,隶属国务院领导,总部可设在河南省郑州市,全面服务于黄河流域及各省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绿色发展银行应由政府发起、组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执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特定领域从事资金融通,着重服务黄河流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促进产业转型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全方位金融需求,可开展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又可向符合政策性贷款条件的对象发放贷款,促进黄河流域各省区发展。在股权结构和机构设置方面,可参考国开行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股权结构,采用财政部控股、其他政策性银行及大型央企参股的模式。以总部为核心,成立黄河流域城市群主要分支机构,形成一主多辅的机构格局。黄河绿色发展银行还应不断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国家信用和政策性银行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四)构建沿黄九省()之间的金融合作机制。

支持全国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优化完善黄河流域金融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鼓励地方金融机构搭建行业性合作平台,成立黄河流域中小银行联盟,在银团贷款、资金拆借、抵质押品互认、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等领域加强合作。

(五)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功能。地方金融机构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建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中,通过出台定向降准、差别化资本管理与宏观审慎评估等措施,增强地方金融机构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的能力和参与度。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行以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金融债券,丰富绿色金融融资工具,强化金融资金供应保障;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的差异化模式和产品创新。

(六)以创新金融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绿色金融促绿色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在生态修复、环境保护、节能产业等方面设立生态经济专项资金,为黄河上游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中游旱作梯田、淤地坝建设和下游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提供资金融通,并引导信贷资源流向节水产业和技术、节能环保工程、能源技术创新等绿色经济领域,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建设协调统一。

以特色金融支持优势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沿黄九省区联通东西、地域跨度巨大,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及发展阶段各有不同,宜采取不同发展定位。银行业金融机构可结合自身优势加大对各省区特色产业的金融支持,如针对青海三江源和祁连山等生态高地,支持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助力清洁能源、生态农牧等生态产业发展;针对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开发农业金融产品,创新抵、质押模式,以优质金融供给支持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对西安、兰州、郑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则要大力支持城市建设和更新改造,助力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提升。

以普惠金融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可针对沿黄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计划,推行差别化利率定价和资源配备,不仅要补足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在交通、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区域公共服务差距,更要重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确保沿黄地区同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三、以政策性金融为引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的特殊制度安排,其实质是政府配置资源、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具有公共属性,代表国家意志、配置国家资源、实现国家目标。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稳定经济发展。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党中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正是调控经济走势、补齐发展短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挥示范作用,争当金融服务领头雁

    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一责任,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引领示范、补短板、逆周期调节等特殊职能,为稳定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目前,农发行甘肃省分行主动提升站位,加强高位对接,先后与省黄河集团、省建投、水投等7家客户签订合作协议,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共同推进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紧紧围绕黄河干流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建设、水土保持和涵养、污水治理等领域,重点支持了黄河干流综合治理兰州段、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省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等一批重点项目。近年来,该行累计投放贷款185.16亿元,贷款余额161.35亿元;营销储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52个、拟融资240.06亿元。

    聚焦生态黄河,让黄河之滨绿起来。 黄河泥沙为患,根在黄土高原。曾经的兰州新区受地质地貌的限制,生态环境脆弱,一到春天风沙肆虐,盐碱地里很难长出好庄稼。一到雨季,水土流失严重,泥沙裹挟着垃圾从支流卷入下游黄河。兰州新区南绕城北侧中通道雨水调蓄项目。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为目标,对生态功能脆弱的黄土丘壑进行科学合理修复,解决原本不能蓄水保墒的问题,逐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黄河上游兰州段的生态环境。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资金是最大的难题。了解到这一情况,甘肃分行省市县三级行上下联动,组成专门营销团队,采取一项目一方案的定制化服务模式,切实提升办贷质效。将生态修复与田园综合体项目结合,先后投放兰州新区农业博览园、现代牧草休闲示范园、农业现代产业园等项目贷款27亿元,进行农田防护、边坡治理、公路沿线绿化等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水利银行优势,向兰州新区石门沟水库至南部生态绿化管道连通工程、南绕城中通道雨水调蓄等项目投放贷款7.4亿元。走进如今的兰州新区,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得以平整,19万亩人工林如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蔚然成荫。

    决战脱贫攻坚,让沿岸人民富起来。古浪县黄花滩调蓄饮水工程项目。曾经的黄花滩令人不忍触目,长期以来,沙丘连片、狂风肆虐,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由于风沙不断南侵,大量土地被沙化。纵观黄花滩移民的过程,就是一部人与沙不断斗争的过程。近年来,农发行累计投放易地扶贫搬迁中长期贷款7.48亿元,为当地实施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贡献了政策性金融力量,将南部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累计1.53万户、6.24万人搬迁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子。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换一方水土富裕一方人,甘肃分行将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牢牢结合起来,主动对接古浪越海公司的智能果蔬综合型玻璃温室项目,创新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银行的支持带动模式,启动办贷绿色通道,及时为该项目发放贷款3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提供400多个就业岗位,当地农户通过就近务工就业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更为重要的是,温室里每年培育出的优质蔬菜苗可为为黄花滩已经建成的日光温室提供种苗,辐射到全县所有移民安置点搬迁贫困群众,让搬迁贫困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吃上了定心丸

    打造经济黄河,让城市名片靓起来。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项目。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城市黄河风情线,被南来北往的游客称为兰州外滩,其中白塔山和百年中山铁桥最负盛名。自南向北穿过中山桥,眼前却是北滨河路穿梭的车流,行人过街困难,近在眼前的白塔山景区品质以及周围休闲娱乐、黄河文化风情区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旅游体验打了折扣。甘肃分行审批白塔山段河综合提升改造项目(一期)贷款14亿元,在白塔山下打通一条隧道,通过绕行白塔山的方式,最大程度缓解北滨河路交通压力改善白塔山景区风貌,释放中山铁桥旅游空间,还建金城关建筑,打造白塔山和中山桥为一体的5A级旅游景区,增强百里黄河风情线景区影响力,让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更加响亮。

(二)发挥补短板作用,争当金融服务主力军

在黄河保护发展中,比如黄河生态保护、黄河水沙治理、黄河文化传承等许多领域公益性特点显著,项目的资金投入大、运作周期长、盈利空间较小,与商业性金融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不符,容易造成商业性银行对部分项目投入积极性不高,从而出现金融供给不足局面。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应发挥好补短板的作用,对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领域开展支持,特别是经济收益较少的公益性项目,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支持模式,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对黄河保护发展的金融服务进行托底,争做金融主力军。农发行应针对黄河流域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公益性领域,专门研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资金供应、利率定价、贷款期限、审批权限、贷款担保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三)推动健全体制机制,提升金融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内部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政策性银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负责统一指导、统筹协调黄河保护发展工作,对重大事项和项目进行专项研究和推动。二是健全制度体系。研究制定《关于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重点、路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树立鲜明的考核导向,增强金融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完善支持策略。围绕助提升、重治理、促扶贫、建新绿、美乡村、快转型,开展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提质增效、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等六大行动,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四是推动政策性银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机制,丰富产品服务种类,创新业务模式,提高办贷效率,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立政银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与政府的天然紧密优势,积极参加地方政府成立的黄河保护发展工作领导组织,及时掌握政府出台的最新政策要求,搭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合作平台,建立起从项目对接到落地实施、贷后管理、风险处置等全流程工作机制。积极参与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规划编制或政策制定工作,从金融角度积极提供合理化建议,提出金融解决方案。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库,双方共同把关筛选入库,动态调整,积极推动重大项目落地。

建立金融同业合作机制。加强金融同业合作,对重大项目牵头组建银团贷款,促进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的有效结合,推动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加强对重点项目的引导投资,凝聚金融支持合力。完善农业信贷担保,创新农村两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仓单保单质押等担保方式。加强银担合作,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向黄河流域项目进行倾斜,进一步优化担保服务,提高担保获得率。推动由政府主导,建立多层次的黄河流域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增强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四、以绿色金融为载体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缓解黄河流域资源环境制约,是保护修复黄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金融还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挥引导效应挤出效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撬动经济增长的新支点。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业务,有助于提高其自身声誉和风险管理能力,是金融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常态下发展绿色经济的本质要求。

    (一)绿色金融具备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

    绿色金融是应对气候变化,支持环境改善,节约利用各类生产资源的特殊经济活动,是金融机构与绿色发展理念最为紧密的结合。作为引导绿色经济内生发展的政策性金融创新,绿色金融也是连接金融资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最佳纽带,能够合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最大程度向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实现投资、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可持续性。绿色金融需要政府有效引导,参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市场主体如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助力和参与下,依托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绿色基金和碳金融等金融产品设计、金融工具创新,同时借助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政策保障机制,实现产业经营、消费生活乃至经济整体、社会生产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引导的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理念,还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绿色投资观、绿色消费观和绿色生产观的良性培育机制,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两方面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和可持续推进。这种理念培育机制形成又会反向驱动绿色金融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绿色金融供需矛盾

    国家鼓励发展绿色金融,并以此作为推动金融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健全适合黄河流域特点的绿色金融体系。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筹黄河流域绿色产业发展、强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运营机制与业务模式,可以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黄河流域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补足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金融服务短板,提高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治久安、水资源节约利用和高质量发展的精准度,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可持续的创新力和新动能。

    然而,现阶段我国绿色金融的供给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绿色金融的需求不相匹配。从供给端来看,一方面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外部性、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绿色定义缺失和缺乏分析能力等现实障碍,又面临着缺乏清晰和持续的政策信号、方法论和相关数据缺失、金融机构能力不足、投资条款和绩效激励不足等诸多问题,同时黄河流域各省份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较为突出。因此,要在黄河全流域范围内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供给体系任重而道远。从需求端来看,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巨大。然而,由于黄河流域绿色项目本身普遍存在规模大、区位分散、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等一系列问题,可能会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中作用失灵,使得绿色金融的需求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充实和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黄河流域发展中的绿色金融供需矛盾。

   (三)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一是引入赤道原则。该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该原则现已发展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新标准与规范。二是构建碳排放交易市场。三是建立相对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四是成立专项基金及生态投资基金。五是成立环保银行或设立绿色投资银行。六是建立绿色产业重点项目库。七是出台绿色金融财政激励政策。八是将环责险纳入年度环保目标考核中。   

    (四)建立绿色金融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

    目前,黄河流域各省区已经开始探索利用绿色金融产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沿黄流域各省市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定位,在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中做出了一些尝试,但绿色金融在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制度缺陷,缺乏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表现在:绿色金融顶层制度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贯穿全流域的一体化绿色金融市场尚未形成;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缺乏统一的监管主体。

    围绕绿色金融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系统性制度框架。首先,应推动完善包括绿色认证制度、绿色金融激励制度和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在内的绿色金融制度框架,消除当前绿色金融制度领域存在的碎片化状态。其次,应研究出台《黄河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明确构建结构平衡、可持续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总目标、各阶段目标和具体实施路径,同时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操作性相对较强的绿色金融发展评价制度。再次,沿黄各省市要根据自身特色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制定可持续的相关政策,为绿色金融在本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是加强全流域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要创新地方政府间高层对话机制,加强黄河经济带沿线各地区政府间的信息互通,以打破行政壁垒为职责,通过合理制定金融政策来对金融合作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展跨区域金融合作,扩大全流域绿色金融扩散效应。另外,需要创新绿色金融跨区域合作平台,组建黄河经济带绿色金融联盟,在监管、技术、资金、人才等诸多方面,发挥各省市集合优势,实现绿色金融优势互补,最终推动金融资源的有效传递,推动跨区域、跨领域、多层次的金融一体化合作。

    三是建立贯穿全流域的一体化绿色金融市场。应从保障黄河流域整体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出发,统筹规划发布绿色金融产品,建立绿色金融交易市场。例如,可以考虑建立黄河流域的绿色企业产权交易中心,在中国证监会和银保监会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区域性绿色产权交易活动,保障绿色企业的资金融通,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绿色领域。落实沿黄流域各省市的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强化绿色证券制度。另外,还应根据沿黄各省市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沿黄河各省市应积极发挥市场的作用,利用好沿黄各省市的地方特色,同时也要对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的企业进行资金扶持。

    四是建立统一的黄河流域绿色金融监管主体。监管的有效性需要监管体系的完整性。当前,沿黄各省区还处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监管经验,结合各省市的特色,创建相应监管体系。应成立由国家相关部委和黄河流域各省市参加的跨区域综合统筹机构,督促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国家确定的主体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基于国土生态安全、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考虑,结合区域实际,整合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林地与耕地保护、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综合交通、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等各类规划,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提高各类生态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政府生态空间管控水平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五)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绿色金融切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时,应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定位于支持兼具商业价值和生态价值潜力但遭遇资金瓶颈的黄河流域绿色发展项目,具体实现路径和着力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绿色信贷是我国绿色金融的基础和核心。要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际和金融需求特点,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绿色信贷支持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为黄河流域环境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绿色项目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绿色债券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要鼓励开展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充分发挥绿色债券工具融资额度大、期限长的特点。

    2、完善鼓励扶持绿色金融发展政策。首先,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通过发布绿色信贷相关指引性文件,结合黄河流域产业实际,制定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指明方向。其次,强化政策倾斜支持,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收入实行适当的所得税及增值税优惠,将直接发放给企业的节能奖励转变为绿色信贷贴息,以及建立绿色投资项目贴息等鼓励政策,以市场化手段鼓励和调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第三,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制度的评估体系和奖惩体系,定期对金融机构实施绿色金融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金融机构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和高管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改变绿色信贷各自为政的局面。

    3、强化环境信息披露,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现阶段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同样尤为关键。简而言之,就是要解决绿色金融市场投融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里面要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要完善绿色金融产品的标准,完善绿色评级和认证,要建立环境压力测试体系等,来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

    4、加快推进用能权、排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产品创新。目前,我国排污权试点早已开始,但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开。黄河流域相关省份应借鉴发达东南部省份经验,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加快推进节能减排设备供应链融资等新融资模式的创新,大力发展能效贷款、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产品。让这些环境交易权变成有价值、可交易的金融工具,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

    5、推进绿色金融支持沿河发展旅游、文化和沿河娱乐业。打造美丽河岸景观和保留自然岸线,制定相关法律促进转型升级沿岸产业结构,注重商业元素的融入以及艺术与黄河文化的呈现,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商业可持续性和就业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探索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厘清并平衡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关系,统一协调好三者的功能,既要重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引导调控作用,又要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功能,同时还要深化社会力量参与绿色金融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发展格局。绿色金融切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时,应立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定位于兼具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绿色发展项目,形成以绿色信贷为核心引领,以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为新动能的绿色金融支持合力,共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

 

张希君,女,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教授。电话:7768705,邮箱:624393199@qq.com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2]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19年。

[3]赵富洲,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习时报,2019-11-29.

[4]中国金融信息网 

[5]王天宇,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

[6]姬新龙 陈芳平,激活绿色金融 促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甘肃日报,2020-4-22.

[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分行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搜狐网,2020-12-24.

 

 

 

 



[1] 张希君,女,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甘肃发展研究院教授。电话:7768705,邮箱:624393199@qq.com 本成果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组”系列研究成果之二(编号:GSHHZKKT2021-00)。课题负责人:张建君;执笔:张希君)